當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歡歌在全球奏響,陜西化建的建設者們正以鋼鐵般的意志,在萬里之外的尼日利亞阿布賈獨立電站項目現場書寫著中國建造的傳奇。經過科學謀劃與連續20小時的晝夜奮戰,海外化建人順利完成該項目余熱鍋爐基礎660方、消防水箱基礎310方混凝土澆筑任務,以硬核實力攻克多重難關,贏得總包單位高度贊譽,為后續燃機、汽機等核心設備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筑牢根基。

尼日利亞施工現場面臨著多重現實考驗:當地資源條件限制下,砂石、水泥等基礎建材的籌備周期較國內延長近三倍;區域電網穩定性較弱,間歇性停電對施工進度造成持續影響;語言溝通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技術細節的高效傳遞;而隨著雨季臨近,持續高溫與天氣變化的疊加,為露天作業的混凝土澆筑工作增加了復雜變量。
面對“資源短缺+氣候無常+溝通不暢”的多重挑戰,項目部展現出化建鐵軍特有的冷靜研判,創新采用“試驗田+全流程推演”戰術,將310方的消防水箱基礎作為“實戰練兵場”。施工過程中,S90攪拌站滿負荷運轉,運輸罐車按照優化后的“三點一線”調度方案穿梭于工地,技術組同步測試混凝土坍落度、凝結時間等參數。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澆筑進行到尾聲時,突降的暴雨引發區域性停電,罐車被困泥濘道路,剛澆筑的基礎面臨雨水沖刷風險。危急時刻,項目部迅速啟動備用方案:調用鏟車鋪設鋼板臨時通道,組織工人搭建防雨棚,同時協調當地發電機供應商緊急支援。經過搶險,首戰任務順利收官,不僅檢驗了攪拌站單日200方的實際產能,更積累了極端天氣下的施工經驗。
針對660方的余熱鍋爐基礎澆筑,項目部構建起“雙站+外送”立體供應體系:以S90攪拌站為主力,750攪拌站為備用,同時協調當地混凝土供應商外送300方混凝土。后勤保障組與建材供應商簽訂“運送協議”,確保沙石水泥24小時不間斷輸送。在澆筑工藝上,采用“溜槽+泵車”雙軌作業模式,最大化提升作業效率。安全組實施“跟車護送+全域巡檢”,全程監控,確保運輸車輛的行駛安全。

隨著第一車混凝土抵達現場,攻堅戰役正式打響。技術人員緊盯設備參數,根據實時溫度調整外加劑配比,將混凝土初凝時間精準控制在6小時;后勤組建立“物資擺渡人”機制,循環往返于工地與供應商之間,確保脫模劑、墊塊等消耗材料供應充足;設備組實行“人機同勤”,每臺罐車配備雙司機輪換,攪拌站操作人員3班倒,保證設備24小時不停轉;安全員寸步不離施工現場,織密安全防護網。施工過程中,全體建設者發揚“白加黑”作戰精神,將“鐵軍精神”融入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次設備操作中。當最后一方混凝土振搗完畢,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連續20小時的高強度作業,實現了“零質量缺陷、零安全事故”的目標,混凝土各項檢測指標均優于設計標準。
“這是我見過最專業的團隊!”總包單位項目經理在驗收時豎起大拇指,“他們不僅解決了技術難題,更展現了令人震撼的組織能力和奮斗精神。”此次澆筑的成功,還為后續燃機、汽輪發電機組基礎施工積累了寶貴的施工經驗。
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遠在尼日利亞的化建人沒有停下腳步。他們正以此次成功為起點,根據氣象預報調整雨季施工方案,向電站建設的下一個節點發起沖鋒。(賀小宇)